有两本书,读了好几年还没读完,一本是村上春树的《海边的卡夫卡》,一本是《一九八四》。这次终于把上半部看完了。
《一九八四》的上半部读起来不禁要打瞌睡,大量篇幅对温斯顿心理活动描述,无处不在的电幕,温斯顿所有进出过的门都是酸臭的气味,以及各种同事、邻居身上的汗臭味,对人们破旧衣着,用了六个月的剃须刀,带洞的袜子,这些环境描述,看得我喘不过气,只觉得心脏被放在一个密封生锈的铁盒子里,而在铁盒子,还在厨房下水道附近的某个角落,无法动弹,必须用强有力的耐心去忍耐下水道附近的蟑螂、蜘蛛、洗碗水、油渍……
这些压抑内心的文字,除了让我觉得胸闷。还有一种烦躁感,这些烦躁的由来,是书中很多细节迫使对自己现实生活的种种对比,这样的对比让自己觉得很无奈,又或者很无望。
温斯顿显然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,懂得隐藏自己的内心,作为老大哥的党员,白天是一个业务专精的工作人员,捏造历史,销毁记忆他最拿手不过了。晚上拿起笔记本,幻想自己的笔记成为未来时代人们对历史的考证。这点幻想,来源他对自己所在时代的无力感。他渴望了解真实的历史,他也深知这是不可能的,因为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删除记忆。为此,他跑到酒馆去请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喝啤酒,想从老人嘴里套出点七十年前的记忆。我觉得温斯顿很傻,一个八十岁的老头,在大清洗的之后,能活到今天,这老头可见能装到多傻。温斯顿为什么要去秀自己的智商呢。
越去理解温斯顿,就越觉得无望。温斯顿不确定自己能否在未来见证老大哥倒台,可现实又被迫活在电幕下,活在删除记忆的工作台。除了能在笔记本上写一些自己看了心惊胆战的文字,他什么也做不了。温斯顿的要求其实也很简单,他只是想稍微有点不一样而已。
这让我想起小学一年级的一件事情,老师问我们,小朋友们长成大人了,在街上能不能认出变老的老师。下面一片寂静,对于六、七岁的小学生,想象很多年后老师的老去的模样,这太难猜了。寂静之后,“不认识”和“认识”两种答案像悄悄话一样在课堂上出现。我想了想,就说“不认识”,我是真的这么认为,因为我觉得老师的样子老了,头发花白,我肯定认不出来。我的声音被老师听到后,老师在讲台上一句反问“小朋友长大了,就不认识老师了吗?”,下面小朋友马上就知道正确答案,异口齐声的说“认——识——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