🏠

《胡适口述自传》笔记(一)

Colin 发布于 2014-06-28

摘抄一段胡适描述自己父亲青年时期在上海“龍門書院”的段落:

父親進學之后,參加了幾次“省試”都未能如愿。他深深了解他的學業為戰火所耽誤了,所以他決定到上海去進那些戰后重開的“書院”,繼續進修。經過慎重考慮之后,乃于 1868 年春初進了新近復校的“龍門書院”。該院山長(院長)劉熙載先生是當時揚州有名的經師。父親被錄取之后,便在該院讀了三年——從 1868 年到 1871 年 ⑦。

在父親的回憶錄里,他記載了當時書院里的生活,特別是一些同學之間的交往與學習的經驗。他的同學之中后來有許多都在政治上和學術上有相當成就的 ⑧。父親對這位了不起的劉山長的教學方式也有所記載。他說所有在書院中受課的學生,每人每日都得寫一份“日程”和一份“日記”。前者記載為學的進度;后者是記學者的心得和疑慮。為這種“日程”和“日記”的記述,該院都有特別印好的格式,按規格來加以記錄。這些“日記”和“日程”父親均保留下來。其中有趣而值得一提的,便是這印刷品的卷端都印有紅字的宋儒朱熹和張載等人的語錄。其中一份張載的語錄便是:“為學要不疑處有疑,才是進步!”這是個完全中國文明傳統之內的書院精神 ⑨。

“为学要不疑处有疑,才是进步!”,这句话与陈寅恪的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同出一辙,可见 19 世纪的学者对治学、教育精神。

反观当代的学术、教育体制。有一些新闻,我最近看了真是拍案着急。

在我看来,国学、马列主义、儒家思想等等,这些都是意识形态,都是容不得怀疑、容不得批判,毫无道理的绝对正确的思想。这些思想,不允许个人辩证,对个人来说,这些思想需要个体对思想本身进行崇拜。这也是父母把小孩交给学校以外的“国学”机构学习的原因。因为在这些家长看来,“国学”肯定是对的,是好的。那么从家长的角度来看,国学能培养自己的小孩,从旁观者来看,这些家长没有对国学产生任何怀疑,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。

什么是独立思考?

“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”。又或者的“独立思考”能力,到底是怎样的思考方法、能力?

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,会怎样?

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,很容易对一些价值观、思想深信不疑。即使这些价值观扭曲邪恶。

如果对一些思想、价值观产生质疑,并能够举证来证明这些的质疑,这就是独立思考。这是一个过程,产生质疑的能力不是挑拨,是具有一定知识面的基础上,具有逻辑性的质疑。犹太人有一句格言——“人类一思考,上帝就发笑”,我理解这句话其实是嘲笑无知的人,如果用无知去挑拨别人的思想,这个挑拨的过程是不具有逻辑性,并不是一个思考过程后的结果。

以上今日所想。